magic jack music.club: audio-system-speaker-spec



audio-system-speaker-spec






喇叭 - 規格


我們可以將喇叭的規格分成兩大部分 :

表現能力 : 音質、音色、音場、解析、動態

用以表示喇叭的基本特性,並且決定該搭配何種音色的擴大機、喇叭線。

搭配能力 : 效率、阻抗

用以決定需要搭配何種型式、規格的擴大機。

...

表現能力

音質

音質的概念其實很抽象,不好解釋,但如果拿實體東西來比喻,就容易多了。

例如,LV 的皮包 vs. 地攤的皮包,哪一個 "質感" 比較好 ?!

...

通常,音質的好壞取決於單體的品質。

也就是說,越好的單體,就會有越好的音質。

所以,買喇叭時,你最好去研究一下,用的是哪一種單體。

傑出的高音單體,如 : Dynaudio / Elac / Scan

傑出的中音單體,如 : Accuton / Atc / Harbeth

傑出的低音單體,如 : B&W / Tannoy / Tad

參考 喇叭 - 材質

當然啦,這也只能當參考,結果還是得依實際聽感為準。

...

音色

和音質不同,音色 "比較" 能由數字規格判斷。

(似乎和想像中相反)

...

要講音色,就必須先了解... 頻率響應 Frequency Response

所謂頻率響應,是指喇叭所能發聲的頻率範圍。

我們常看到一組數字 : 20 - 20k Hz,其實不代表一般音樂的頻率範圍,而是人耳的聽力範圍。

事實上,延伸到 20 - 40k Hz,人耳應該都 "感受" 得到 (因個人、年齡...而異)。

而這,才是音響器材所應達到的理想頻寬。

其中包括 : (各頻段的區分,無統一標準)

超高頻 ......... 20000 - 40000 Hz
高頻 ............ 06000 - 20000 Hz : 音色的明亮

中頻 - 上段 .... 00600 - 06000 Hz : 音色的清晰
中頻 - 下段 .... 00200 - 00600 Hz : 音色的圓潤

低頻 ............ 00040 - 00200 Hz : 音色的豐滿
超低頻 ......... 00020 - 00040 Hz

...

理論上,喇叭的頻率響應越寬越好。

的確有許多喇叭的規格越來越好,也有許多人喜歡另加超高音、超低音,

但結果有比較好聽嗎 ?!

那可未必 !

事實證明,頻率響應的均衡,比頻寬更重要。

若中頻較多,我們的聽感是... 甜美。

但若高、低頻較多,就會失去平衡,不是過於尖銳刺耳,就是模糊而轟隆作響。

...

也因,看喇叭的頻率響應,不只可以判斷喇叭的能耐,

還看出喇叭 "大致" 的音色走向。

參考 喇叭的抉擇 - 音色

...

不過,頻率響應通常在 < 40 Hz 及 > 16k Hz 時,音量就會大幅衰減,呈現較劇烈的變動 (視喇叭而異)。

所以一般會在頻率響應之後,再加上音壓變動的範圍,

例如 : 40 - 16k Hz ± 3 dB 或 40 - 16kHz ± 6 dB,

就代表前者的規格、表現能力,比後面來得好 (衰減較少)。

但光看這個數字,也還是不足以完整判斷喇叭的頻率響應。如果它低頻衰減的快,但高頻衰減的慢呢 ?!

最正確的作法是,看喇叭的頻率響應曲線圖。

曲線越是平順,表示喇叭的頻率響應越正確 (不會凹陷,少了某一段頻率)。

...

音場

音場 (包含層次、定位、空間感、空氣感) 很好形容,卻很難評估。

我們常說... 某個喇叭的音場很寬、很深,或較前、較後,或定位很準,或有空氣感...

問題是,這些都沒辦法由規格看出來。

...

形成音場的因素有很多,喇叭的型式 (設計)、擺位、空間,以及頻率響應... 都是。

這部份除了實際試聽,其實沒有比較好的辦法,

不然,只能參考評鑑,或音響迷的口碑了。

...

解析

解析代表所能呈現的細節的多寡。

以視覺而言,就是能不能看清細節,而不至於模糊。

但是,解析度越高,就好聽嗎 ?!

以人為例,如果把美女臉上的毛細孔看得一清二楚,好嗎 ?!

以畫為例,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描繪精細的工筆畫。

所以,我們希望音響 "夠" 解析,但又不至於 "太" 解析。

...

解析能力主要和單體的品質有關,

我們還是得從研究單體 (尤其是材質) 下手,

但一般而言...

古董喇叭解析較為不足。

不過,有些人就是喜歡這種帶有些微暈黃、朦朧的美。

而現代喇叭 (尤其是講求精準的德國、北歐喇叭),又常解析過頭了。

解析過度的結果... 就是缺乏感情,很不耐聽。

...

動態

動態對比 Dynamic Contrast,或稱動態範圍 Dynamic Range,

是最小到最大,最弱到最強的變化。

也就是說...

喇叭要能大聲,展現磅礡氣勢,而不至於崩潰,

也要能小聲,呈現微小細節與寧靜氛圍,而不會不知所云,

如此,才能具強烈的戲劇效果,去吸引人、震撼人。

並且...

要有好的動態,喇叭單體的反應速度 (暫態) 也要夠快才行,

才能在大 vs. 小之間,迅速變換。

....

要大聲,或小聲 ?! 不是轉一轉擴大機的音量鈕就行了嘛 ?!

說起來簡單,事實不然。

....

喇叭能多 "大聲",可由最大音壓,或喇叭體積、單體尺寸來判斷。

參考 喇叭的抉擇 - 大小 (1) - 音量

....

但喇叭能多 "小聲",就很難由外觀、規格來判斷。

一般只能由單體的品質,或實際試聽下手了。

尤其要注意... 很多喇叭 (不論大小) 在音量微小時,往往會失去焦點,變成不知所云。

...

搭配能力

效率 Efficiency / 零敏度 Sensitivity

何謂效率 (靈敏度) ?

光看效率的規格,就能知道喇叭容不容易驅動 ?! 需要多少功率嗎 ?!

參考 如何挑選後級 - 功率

...

60 年代後,中低效率喇叭逐漸成為音響市場上的主流,

也確實產生過一些經典,例如 :

Acoustic Research : AR-3a (87 dB)

Atc : SCM 50 (85 dB)

Dynaudio : Contour 1.3 (86 dB)

Mbl : 101E (81 dB)

Rogers : LS-3/5A (82.5 dB)

Sonus Faber : Electa Amator (88 dB)

但如果因此就說,中低效率喇叭比高效率喇叭好,那恐怕是有所誤會。

...

大部份喇叭廠生產低效率的喇叭,是因為比較容易。

反應沒那麼靈敏,單體就不致於窘態畢露,

而很多前端產生的缺點 (雜訊、哼聲...) 也得以遮掩。

然而,這麼一來,許多細節也將無法呈現,

又得用功率夠大的擴大機才能把訊息完整 "推" 出來。

然後,又為了承受大功率,單體的材質也要較為堅韌。

這便是中低效率喇叭在中低頻上較為深沉、結實,

因而讓許多人覺得 "音質" 較佳的原因。

尤其,對許多嗜食低頻的發燒迷來說,

用了超大功率的後級,推出震天憾地、滾滾而來的低頻,

不正是向其他音響迷炫耀的重點嗎 ?!

...

那高效率喇叭呢 ?!

因為效率高,反應靈敏,

小功率的單端管機,就可以推得很好,

聲音也因而輕鬆自然,生動活潑。

不過,並非完全沒有缺點...

前端殘留的雜音及哼聲,

會因為喇叭反應靈敏而暴露無遺,

所以必需搭配高品質 (尤其噪訊要特別低) 的器材,

包括後級、前級、唱頭放大器、昇壓器、唱頭... 都得非常注重。

而且,高效率的喇叭並不容易製造。

不只單體的物料要輕薄 (但聲音也會較薄),

通常還要用上特殊設計,如 : 號角喇叭、全音域喇叭... 等來輔助。

所以,目前市面上效率真正夠高的喇叭並不多見。

...

阻抗 Impedance

喇叭的阻抗,和效率一樣重要 (甚至更重要),

它同樣涉及擴大機的選擇,及之後喇叭的表現。

提醒你... 不要只記得效率,而忘了阻抗 !

參考 如何挑選後級 - 電晶體 vs. 真空管

為了簡化名稱、明確化內容,我們搬家了 !!!

請歡迎光臨全新網站...


音響俱樂部 Audio Club

網站 http://audio-club.blogspot.tw/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udio.club.tw


黑膠俱樂部 Vinyl Club

網站 http://vinyl-club.blogspot.tw/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vinyl.club.tw